top of page

得獎同學與評審分享

2018-19「大學中文一」組金獎黃昱瑋同學分享

黃同學在頒獎典禮分享〈龐萬倫樓的時光機〉一文的創作歷程,由童年到現在,從台灣到香港,時地各異,但對母親的感謝卻隔洋不變。

分享撮要:
//音樂與母親:黃同學身在異地,藉音樂思念媽媽,因而寫作本文感謝媽媽,紀念媽媽教自己鋼琴的童年回憶。
音樂與創作:把貝多芬悲愴奏鳴曲融入文章中,注意樂曲節奏快慢與情感、回憶的關係。邊聽悲愴奏鳴曲邊讀文章,會有不同的閱讀體驗。//

全文閱覽: https://www.chltcac.cuhk.edu.hk/2018-19-1
配合「悲愴奏鳴曲」閱讀,文章格外動人: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9gzdskOGu4

2018-19公開組金獎吳騫桐同學分享

公開組金獎作品〈蛾〉以蛾為隱喻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作者吳同學在頒獎典禮上分享了〈蛾〉一文的創作源起,以至創作所需要的纖細和敏感。

分享撮要:
//創作與關係:在日常生活與陌生人有眼神接觸時,認知到彼此存在而產生一種關係,這種凝視的關係伸展到飛蛾,構成了本文的寫作起點。
創作需要的敏感度:涉獵不同方面的知識,如電影理論、文化研究,而培養自己對光影變化、空間意義等的敏感度,這對創作非常重要。//

全文閱覽: https://www.chltcac.cuhk.edu.hk/2018-19-17

2018-19評審唐睿教授分享

跳樓是怎麼死的?頭先著地?以這個細節為引子,「文學中大」評審唐睿教授分享了同學創作常見毛病,並建議同學多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,讓作品「有血有肉」,不流於概念化。

分享撮要:
//創作忌概念化:同學創作往往流於刻板印象,例如誤以為跳樓是頭先著地,但事實上全身最重的部位在中間,因此跳樓是全身骨碎。
創作需要不同學科的知識:跨學科知識可補足概念化的問題。真實體驗比文筆重要,以唐教授在巴黎留學經驗為例,他在日本餐廳工作,認識了魚肉、牛肉的不同質地,並應用在寫作上。土耳其的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帕慕克修讀建築學,可見即使不讀語文科系,也可創作。//

得獎作品回顧: https://www.chltcac.cuhk.edu.hk/2018-19

bottom of page